今日专访 | 厉槟源

2021年11月20日,“重塑——王式廓艺术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在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经过专家委员会的激烈讨论,最终,厉槟源当选本届“年度艺术家”。

对于获得“年度艺术家”荣誉,厉槟源表示:“这次能获得这个奖项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美术馆的布展工作人员,是他们的努力以及理解让我的作品得以用最好的面貌呈现出来。感谢评委们的认可,同时我也感激和荣幸能有这次机会与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共同完成这个展览项目。”

厉槟源


1985年⽣于中国湖南永州,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他的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厉槟源通过⾏动、录像和⾏为艺术表演深⼊⽇常社会的不同领域,以探索身体、物质、周遭环境、观念认知和社会价值。




▲“年度艺术家”厉槟源分享创作历程

▲评委及嘉宾为“年度艺术家"获奖者委托人颁奖



▲厉槟源作品展览现场





亲情烙印从《最后一封信》到《2cm》

从纪念父亲的《最后一封信》到与母亲共同完成的《2cm》,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亲情”是厉槟源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之一。
▲厉槟源 《最后一封信》 纪录片、文献及照片 00:14:05 2020

作品《最后一封信》以纪录片、文献和照片集合的形式展示了厉槟源的父亲厉肇旺生前的印迹。

厉槟源出生于湖南永州蓝山县的一个农村,在他13岁那年,远在东莞工厂打工做保安的父亲寄出了他最后一封家信,过了几天意外去世了,这一年父亲36岁。记忆里,父亲为了更好的在广东找到工作曾学习了粤语。

2020年,厉槟源即将跨入自己的36岁,他带着父亲的这封信回到了他最后生活过的地方(东莞)。他将这封信的内容拆成了36段式,分别找了36位在东莞工作的保安教会他这36段粤语,最后再将这封信用粤语完整地读了出来。

▲厉槟源 《最后一封信》 纪录片、文献及照片 00:14:05 2020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呈现出对于父亲最隐秘、最真实的悼念。年少时丧失父亲的悲怆凝结成了一块伤疤,始终不曾愈合。然而与其深深陷入痛苦的漩涡,厉槟源选择了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调动自己的身体重新经历父亲曾走过的道路,确立自己的身份和情感。

“或许可以把这个行动理解成一封时隔多年儿子给父亲的回信。当然,这封信早已寄不出去了,但儿子换了一个方法,以誊写、临摹、饰演取代文字,反而更简练地表达出那最重要的信息:‘我一直想起你,我希望理解你。’儿子这样的意愿,想必是父亲能得到的最大的安慰。”(引自观察社出版的《最后一封信》展览画册文章《活下去》,作者:翁子健)

影像中,当身着90年代保安服的厉槟源邀请36位保安员参与,并以不大流利的粤语朗读父亲生前寄出的“最后一封信”时,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命和爱的延续。这封信不再是纯粹私人情感的家书,而是记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情景以及集体记忆的生动文献。

与《最后一封信》隔空呼应的是作品《2cm》,在这则短片里,厉槟源站在巨大的割石机前,在脸位于刀刃约2cm的地方伫立。

2cm既是“危险的临界点”,又是“手心与手背的距离”。

这一行为艺术作品是厉槟源对于母亲的致敬,因其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开启一个巨大的切割石头的机器。
▲厉槟源《2cm》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00:06:01 2017

厉槟源邀请母亲再次启动这台机器,试图通过这台机器对身体的直接威胁来体验母亲在此的每日工作,并考验与母亲之间爱与信任关系——“在那一刻我把我生命的控制权重新交还给了她。”

厉槟源似乎在以不断追寻、模仿和内化父母亲曾扮演的社会角色,将亲情的印记雕刻并铭记在自己的身体上,并以另一种生命的形式延续下去。


Q&A

在作品《最后一封信》中,36位保安教你带有各自口音的粤语,并重读那封信,这个过程是否也是对信件本身意义的一种“重塑”?
我借这些保安的话语告诉我,然后我再读出来(给他听)——我看到了也听到了,你看到了听到了吗?实际上回到东莞创作这件作品期间非常艰难和无助,我陆续找了2个多月才凑齐36个保安把这36句话录完,像是一口淤积在胸中的长气,一定要把它缓缓的释放出来。在作品里,我尽可能克制甚至毫无感情地把它读出来。

你对于亲情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在您的作品《最后一封信》中,亲情是被表述的对象还是驱动您创作的原动力?

我很难客观地表达出我对亲情的态度,我通常是盲目的。多年前我对自己说:要有悲伤的能力、爱的能力,还要有跨越悲伤和爱的能力。而艺术恰恰给了我这样的能力。如果这件作品只是停留在表达私人感情上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情境,以及潜藏在里面的无声控诉。

进退之境于:《洪流》逆向而游在《房间》与火共存



在拉扯和对抗中探寻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是厉槟源创作的另一主题。他倔强的身体在《洪流》中逆向而游,在《房间》中与危险共存。

▲厉槟源《洪流》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00:03:08 2017

在单频录像《洪流》中,厉槟源跳入家乡的河流,迎着湍急的洪流逆向而游,在3分钟的时间里倾尽全力奋力向前,却只为保持“原地不动”。这拼尽全力的“激进”与“进取”面对不可阻逆的洪流显得如此无力,营造出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

在厉槟源看来,“我很多的作品就像是发生在日常社会中的一个场景片段;我所展现的不是某个故事,而是生活中的某个事实。”

在奔涌的时代洪流中,又有多少个体在明知身不由己的情况下,依然将无能为力转化为一种倔强的抗争?或许我们奋力前行,只是为了不被洪流吞噬。
▲厉槟源 《房间》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00:02:24 2019

“房间”是私密的空间,而燃烧的火线则象征着不安、危险、侵犯。在房间中点火,并与燃烧的火线同处一室,是身体对于危险与破坏力的忍耐。


Q&A

你的作品有一些“对抗”的意味在里面,请问这个“对抗”是针对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具体化身体“对抗”的另一端,我想它可能是我始终无法回避和逃离的一切关系。


身体空间:《与夜平行》与铁轨《共振》


厉槟源利⽤身体做为雕塑材料进⾏创造性的研究,利⽤断裂和重复来展现雕塑和表演如何交织在⼀起。
▲厉槟源《与夜平行》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00:02:00 2012

《与夜平行》中,厉槟源在鞋底安装了两把菜刀,他在深夜骑着摩托从黑桥工作室出发,一直穿行到北京城市中心。行驶的同时脚底下的菜刀贴着地面在道路上摩擦出剧烈的火花和撕裂的声音,就像是黑夜里划过城市的一首交响乐。




▲厉槟源《共振》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 00:02:45 2012

《共振》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日常的情景:厉槟源在北京郊区的野外, 忽然听到远处一辆火车经过,传来有规律的节奏声,让他不由自主地跟着这个节奏原地跳了起来,于是,他在高架铁道桥下等待下一辆火车的经过,当火车经过的时候他跟着铁轨震动的声音同时跳动,直至他跳动的频率和轰鸣声几乎完全相同;随着空间的平移,他的身体变成为了火车不可分离的一个部件,而火车也仿佛成为了他身体的延伸。
厉槟源善于选取各种材料道具,运用物体与行为的巧妙关系,结合个人的身体行为,探索其萌发自内心深处的艺术表达——“在社会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我的艺术,我希望把自己推到不确定性里面去做作品。”

Q&A

你在央美所研读的雕塑专业如何影响你的行为艺术表达方式?

一个字:“做”。我更多的是把我的工作理解为一种劳动,而不是某种行为或者表演。

在你的行为艺术中,人的身体是雕塑的工具,还是被雕塑的对象?

我试图用行为的方式来做雕塑,身体不仅是雕塑工具最好的延伸,还是事情发生的第一场所。我的作品是关于一个人如何言说,以及如何通过给予来获取完整,我很多作品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所交换出来的“物件”。只要我一直在“做”,那么它就会不断地搭建我艺术上的一个系统,与此同时,也是在深入描绘和雕刻一个人的轮廓。

*文中作品介绍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嘉宾寄语

杨大勇
王式廓基金会创始理事、尚诺科技CEO

“本届‘年度艺术家’厉槟源用他的真和善,以及艺术简单直接的力量、力度和厚度,打动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我希望我们所支持的这种力量能够打动我们的所有人,传递正能量。”

谭平
王式廓基金会理事、著名艺术家

“厉槟源的获奖是众望所归,不仅是作品优秀,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这样的艺术家能够关注人的存在与情感,关注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他选择了最朴素、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作品。”





吴洪亮
北京画院院长

“厉槟源一直在做‘重塑’的工作,将自己对湖南永州家乡的情感一遍遍‘重塑’;将自己对父亲的浓情一次次用艺术家的坚韧和真情留给这个世界。艺术的最核心就是这个‘真’字。厉槟源用最直接、最恰切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呈现给大家。”